何处望神州, 满眼风光北固楼。 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 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 坐断东南战未休。 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 生子当如孙仲谋。 南宋时期辛弃疾这一首《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曾经令多少英雄惆怅,感叹世事之多变与无奈。“生子当如孙仲谋”也从此成为民间广为流传的口头禅。孙权智勇双全自不必说,更难能可贵的是当曹操重兵压境之时誓不低头,决不北面而事之。知人善任终于得以继承父兄霸业鼎立江南。 这一天,正是公元一九七五年秋分前后的一个周日。江南水乡,宽阔的河道上一艘重载的小船上五六个少年各执一浆奋力划动,迎着西下的夕阳随着涨潮的力量快速行进着。少年壮志不言愁这可不是一句苍白的口号,此时此刻,这几个船上的少年人忘掉了一整天的劳累,手里不停,口里也不消停,吱吱喳喳的谈论着村口大榕树下听来的,或从旧书堆里看来的三国的故事。 谈古论今,高谈阔论似乎是年轻人的爱好。关于辛弃疾此时此刻他们知之甚少,而宋室南渡,最后“宋大将军灭宋于此”的奇闻他们却耳熟能详。概因这里距南宋之地,距陆秀夫背着宋朝最后一个皇帝赵昺跳海的地方并不遥远。这里,正是南粤四邑之地,这里,有着深厚的历史人文底蕴,有着不平凡的历史积淀。乡人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就曾震憾中华大地。少年强则中国强!直到今日依然是中华民族的强音警言! 船上这些少年,其实只不过是乡村里采猪菜的普通少年。为了取得这只村子里惟一的小船今天的使用权,他们早上四点不到就解缆开船了。月朗星稀,微微的寒风里他们或带上几条蕃薯,或带上几个粗面粉制作的馒头,那便是他们今天抵饥的口粮。到达离开村子约二十公里的目的地,天还没有亮透。他们就将船系在一个航标灯塔下面休息以待天明。养猪的人多,附近方便的地方早就被采割殆尽了,只有到这种偏僻的河中岛才会有更好的收获。在这里,有他们想要的水爬草,莳菇菜和鲜嫩的辣廖。真正的采菜时间其实不到三小时就己经是整整的一船了,但是如果不等涨潮顺水回去,逆流满载行舟那是几乎不可能的。 采猪菜完毕,他们就开始在河滩水潭里抓鱼捉虾。饿了吃带来的干粮,渴了就喝河里的清清的河水。也不知道是谁从哪里听说的,说将虾子放在掌心击打几下就能够生吃了,于是伙伴们相继仿效。各人都生吃了好几只刚刚捉到的河虾。他们这一次采的猪菜,要足够家里的猪猪五天的主粮,要到周六才有这么一整天的时间了。 “当!嘟!!” “当!当!!嘟!嘟!!!” 远处,“当”的清脆声响过了,接着就是低沉沙哑而大声的汽笛“嘟”音。火船来了!所谓的火船,那是当年珠江水系从开平开往广州的拖拽式客轮。“当”是客轮船长用铁锤敲击铁块给前面拖头发出的信号,“嘟”则是拖头给他的回复信号。火船,是当年这河道里的巨无霸。因为拖轮是烧锅炉的,俗称火船。火船每天下午四点从开平的三埠港开出于次日的早上五六点到达省城广州市大沙头港。这种火船直到80年代中期才全部停航宣告一个时代的结束。 “斗浪,坐稳不准动!” 坐在船尾的最年长力大者一声断喝,大伴儿同心合力五六只木浆用力划水,勾的勾,拔的拔。顺着船儿巨大的惯性终于将船头调转90度角,正面迎向火船掀起的如蛇巨涌。 “嘭!嘭!嘭!”接二连三的巨浪击打在船头上,水花四溅。小船如一片漂叶摇摇晃晃,好些水趁势泼进了般仓。“坐稳别动,排水!”小老大再一次下达指令,小伙伴们七手八脚拿起身边早就准备好了的家杂往外排水。身子却基本保持不移位保证船只不左右晃荡,因为满载,船肚船杠距水面还不到二十公分呢。如果船身遭受浪击或过份摇晃,那是百分之百都要倾侧翻船的。如果翻船,这些玩着水长大的伙伴们自然没事,可这一船的猪菜可就全部都没有了。而且此处河面宽阔,将翻船弄正再排尽船内河水也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 火船过后,斗浪成功。大家再重新调好船头方向,也精疲力歇了。干脆放罢手脚任由小船在河中随水漂流向家乡一路的漂去。 “七艇真系快,七仔行船七把舵,一七七落七到底!”不知谁带了个头,大家异口同声的唱起了这些乱七八糟的歌儿。 时过境迁,现阶段基本没有人去河床取猪菜了。但那场境却早己经凝固在脑海里成了永恒,成了辛苦而快乐的象征。 近水知鱼情,靠山识鸟音。谨以此短文献给我的同行,勤劳艰辛的养猪人!